我的祖父和台南運河

文 / 郭立昌 ( 英文 ) 我的祖母郭陳淑貞 (1896-1970) 說:「你阿公郭標在大正十五年 (1926) 幫日本人填平台江內海,建成『 台南運河 』,剛好你爸爸出生,又適逢昭和天皇登基,好幾件事成了,所以取名『 坤成 』;你阿公看見運河邊的攤販風吹日晒很辛苦,就蓋了沙卡里巴商場。」 1926 年底到 1927 年初,張燈結彩,流水席從運河擺到西門町三丁目 62 番地的和美貿易行總部。 郭標是全球「 智慧城市 」的先驅,他除了有《 大航海計畫 》 — 幫鄉親把商品行銷至全世界,填平日益淤積的台江內海 — 轉為有用的陸地;從北門學甲挖土來填地留下的坑,他則用來發展魚塭養殖業;除了運河重大建設之外,一條從安平到西門町三丁目的輕軌,延伸至成功路,連接到台南火車站,提供貨運和客運雙功能。他實行「 富裕台灣計畫 」比我早了 60 年。 郭標與台南運河 (AI 生成圖像 ) 我的祖母是個纏足婦人,她說:「 當年我可以在自家門口搭『輕軌』到安平,迎接你阿公的船隊返航 。」當年祖父的大船泊旗津,中船泊安平,每次看見高雄輕軌,總會想起祖母所言的「 祖父建造的台南輕軌 」 — 這是一段失落的神秘歷史。 根據分析先祖母的口述歷史,可知 1920 年代,是台灣在日本殖民統治下的現代化初期;府城台南作為台灣早期的政治與經濟重鎮,當時正面臨轉型壓力 — 內海淤積、水路老化、港口功能逐漸退化,無法滿足新型現代商業與物流需求。郭標身為府城首富,不只是地方士紳,更是掌握海運與貿易命脈的重要人物。他幫日本人完成在地的重大工程,可能有以下幾個重要原因: 1. 維持海運優勢與地方經濟 郭標從事海運與貿易,填平台江內海、建設運河,可以改善內海交通,避免港口淤塞,讓貿易更順暢;最主要的目的是,透過這些工程,創造更多可用的資源,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,讓貿易網絡得以持續運轉,幫助鄉親把產品行銷至日本、唐山和南洋。 2. 策略性合作,取得更多話語權 作為地方代表,郭標懂得與當時的殖民政府保持良好關係,這樣不但能保護自己與家族的利益,也能替府城爭取更多資源。例如,他幫忙推動建設,可能換來了特許經營、土地開發權,甚至政治上的發言權,嘉惠鄉親。 3. 城市現代化與地方聲望 當時地方士紳間競逐的是影響力與貢獻,郭標透過主導公共建設,等於提升自己在地方的名望與歷史定位;...